清晨六点的外滩,黄浦江面浮动着淡金色的晨雾。海关大楼的钟声穿透百年时光,惊起一群白鸽掠过和平饭店墨绿色的铜质屋顶。这片被称为"万国建筑博览"的弧形滨江带,正以它特有的方式唤醒整座城市。
泥滩上的历史拐点(1843-1860)
1843年11月17日,随着《南京条约》的实施,上海正式开埠。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以每年1500两白银的代价,租下外滩最北端的李家庄园。当时的外滩还被称为"黄浦滩",是条宽约300米的泥泞滩涂,潮汛时江水常漫至现今的中山东一路。
早期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式样,最醒目的是1846年建成的英国领事馆(今外滩33号)。这些建筑前都设有专用码头,英国商人称之为"Bund"(堤岸),这个舶来词最终演变为"外滩"的专有名词。
东方华尔街的崛起(1860-1911)
新夜上海论坛 1864年,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在外滩12号设立,揭开了金融业聚集的序幕。到19世纪末,这里已云集了横滨正金银行、华俄道胜银行等20余家外资银行。1901年建成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(今外滩15号)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其青铜穹顶成为当时外滩制高点。
特别值得记载的是1897年,中国通商银行在外滩6号成立,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。建筑立面采用欧洲文艺复兴风格,但屋顶飞檐却暗藏中式元素,成为中西合璧的早期范例。
建筑美学的巅峰(1911-1937)
1923年落成的汇丰银行大楼(今外滩12号)耗资1000万两白银,被誉为"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"。其门厅内8幅马赛克穹顶画描绘了当时汇丰全球8大分行所在城市,上海赫然与伦敦、纽约并列。1927年,海关大楼(外滩13号)安装的亚洲最大钟楼开始运转,四座钟面直径达5.3米,钟声可传至10里之外。
419上海龙凤网 这一时期的外滩建筑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:新古典主义的怡和洋行大楼(外滩27号)、装饰艺术风格的字林西报大楼(外滩17号)、现代主义风格的沙逊大厦(今和平饭店北楼)比肩而立。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曾感叹:"这些建筑构成的轮廓线,比曼哈顿更有韵律美。"
烽火中的坚守(1937-1949)
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,外滩建筑群遭受日军炮火袭击,横滨正金银行大楼(今外滩24号)中弹起火。租界当局为保护金融资产,在外滩各银行地下室构筑了坚固的金库。现存最神秘的是原中央银行金库(外滩23号),其保险门厚达1.2米,需三人分别保管密码才能开启。
1949年5月27日,红旗插上外滩海关大楼。陈毅市长在汇丰银行大楼内宣布:"帝国主义者夹着皮包进来,现在要夹着皮包出去了!"外滩由此翻开新篇章。
爱上海419论坛 新时代的涅槃(1990-至今)
1992年,外滩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改造,拆除防洪墙改建观景平台。2010年世博会前夕,经过两年封闭施工的外滩隧道通车,地面交通量减少70%。如今的外滩,日均客流量超50万人次,灯光秀表演时更可达80万。
那些沉默的建筑见证者中,最富传奇的当属和平饭店。1929年开业时名为华懋饭店,爵士乐鼻祖Buck Clayton曾在此驻演七年。2010年修缮时,工人在北楼夹墙中发现1930年代遗留的香槟酒瓶和乐谱,成为海派文化活态传承的绝佳隐喻。
站在外滩防汛墙前,对岸陆家嘴的摩天楼群如水晶森林般璀璨。1843年英国植物学家福钧记录的"芦苇丛生的沼泽地",如今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最密集的1.5公里。当暮色中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轮廓灯次第亮起,黄浦江水面倒映的不仅是霓虹,更是一部流动的上海史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