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城市更新观察】新天地2.0:当历史街区遇上区块链

⏱ 2025-08-17 00:43 🔖 阿拉爱上海娱乐联盟 📢0

(首席记者 周墨)清晨6点的兴业路上,72岁的张阿婆正在用手机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。"这个弄堂我住了50年,"她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三维模型,"现在连砖缝里的青苔都数字化了。"

这种"数字乡愁"正在重塑上海的城市更新逻辑。市住建委2025年数据显示,全市已完成327个历史街区的数字建档,其中石库门片区占比达68%。最具突破性的是"新天地元宇宙"项目,通过区块链技术将1.2万件居民老物件的所有权永久存证。

爱上海最新论坛 "更新不是抹去记忆。"在建国西路的"记忆实验室",策展人林森向记者演示如何用AR眼镜还原不同年代的弄堂生活场景。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的"声音地图"——收录了83种已消失的市井叫卖声。"修棕绷的绍兴口音,"他调出数据库,"和卖白玉兰的苏州腔完全不一样。"

社区参与呈现创新模式。位于虹口的"数字家史"工作坊,居民们正在将老照片转化为NFT藏品。项目发起人陈婷原是金融从业者,她开发的"时空折叠"算法能让不同年代的照片在虚拟空间对话。"我父亲在这条弄堂长大,"她指着全息投影里跳房子的孩童,"现在他的童年成了数字遗产。"
夜上海最新论坛
商业活化也有新探索。记者在思南公馆遇到设计师方伟,他创立的"数字旗袍"品牌允许顾客扫描祖母旧照生成定制纹样。"这件梅花扣,"他展示着智能面料,"是根据客人外婆1958年的结婚照AI设计的。"

上海龙凤千花1314 傍晚的步高里,一群小学生正在拍摄"时光胶囊"短视频。他们的语文老师开发了"弄堂里的文言文"课程,孩子们用VR设备体验《弄堂赋》描写的场景。"以前觉得石库门破旧,"学生王梓涵说,"现在发现每块砖都在讲故事。"

当月光洒在田子坊的玻璃幕墙上,老式收音机与智能音箱同时播放着周璇的《夜上海》。在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里,最新的科技正守护着最老的记忆,演绎着永不落幕的海派传奇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