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首席记者 周明)早晨9:00,00后留学生小林戴着AR眼镜在武康大楼前驻足,手机扫描建筑二维码后,屏幕上立即浮现出1924年法租界时期的全息影像;同一时刻,浦东美术馆的数字策展人正在调试晚间将亮相的AI生成艺术展——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,共同勾勒出上海文旅产业"科技+文化"的双轮驱动格局。
■ 空间重构:从"景点打卡"到"城市漫步"
徐汇区"Artwalk"项目正在改写旅游动线。这条串联武康路、安福路等12个文化地标的漫游路线,通过小程序提供双语AR导览,游客扫描街道铭牌即可解锁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。项目负责人Maria表示:"上线半年累计用户突破80万,带动沿线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37%。"
更具突破性的是黄浦区推出的"外滩元宇宙漫步"。游客佩戴MR眼镜后,可在现实场景中与虚拟的历史人物互动。文旅局数据显示,该体验项目使外滩夜间客流同比增长52%,周边餐饮商户营业时间普遍延长至凌晨2点。
上海夜网论坛 ■ 内容革命:数字艺术的"破圈效应"
西岸美术馆的"AI生成艺术展"引发观展热潮。展览采用生成对抗网络技术,观众输入关键词后10秒即可获得专属画作。策展人李康聪介绍:"周末单日接待量达5000人次,衍生品销售额占总收入45%。"这种"参与式艺术"模式已被纳入上海市文旅局重点推广案例。
在静安区兴业太古汇,"沉浸式戏剧+商业综合体"的新业态同样亮眼。消费者在观看《迷城1943》时可实时购买剧中同款服饰,商场统计显示观剧顾客的停留时长是普通顾客的3.2倍,连带消费率达68%。
■ 产业升级:文化IP的跨界赋能
419上海龙凤网 虹口区"爵士1933"老场坊将历史建筑改造为livehouse,每周举办的海派爵士乐演出前增设45分钟建筑导览。创始人透露:"我们80%营收来自餐饮和衍生品,纯门票收入占比不足两成。"这种"内容引流-场景消费"模式,使该场馆坪效达到传统剧院的2.8倍。
更具标杆意义的是金山乐高乐园的本地化创新。全球首发的"悟空小侠"主题区融合中国神话与乐高积木,开园首月接待游客42万人次,周边酒店入住率持续保持在95%以上。
【数据透视】
1. 2025年前5月上海社零总额6872亿元,同比增长1.4%,文旅消费贡献率超三成
爱上海 2. 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5.7万场,较2024年增长27.2%
3. 数字艺术展参观人次同比翻番,衍生品销售占比提升至38%
4. 夜间文旅项目带动周边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45%,营业时间普遍延长2-3小时
(全文共计3568字,含5张数据图表及3个互动二维码)